中藥服用時間有學問
發布時間:2019-05-05 人氣:0
中藥服用時間有學問
在中醫疾病診療過程中,入門往往把疾病的愈后主要歸功于正確的辨證施治(正確的診斷、合理的組方、道地的藥材),而忽略了正確的中藥煎煮方法、正確的用藥時間的作用。只有辨證施治、中藥煎煮方法、服用時間三者都正確了,疾病才能早日痊愈。
對于藥品的服用時間,現代人大多是按飯前、飯后、空腹、早晚這些時辰用藥,這是因為很多藥物刺激胃腸,易發生副作用,故多建議飯后服以避免發生副作用。其實自古以來,醫家對于服藥時間是特別講究的。清代著名醫家徐靈胎曾講:“病之愈不愈,不但方必中病,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,則非特無功,反而有害……”,元代醫家王好古《陰陽寒熱各從類生服藥圖象》指出:“假令附子與大黃合而服之,晝服則陽藥成功多于陰藥;夜服則陰藥成功多于陽藥。”古人在幾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有關服藥時間經驗,如飯前服、食后服、平旦服、臨臥服、空腹服、間歇服等。
服用中藥的時間需根據病情、藥物功效和其他一些具體情況來決定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曾提出:“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后服藥。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而后食。病在四肢血脈者,宜空腹而在旦。病在骨髓者,宜飽滿而在夜。”即按疾病所在部位,分飯前、飯后、清晨或睡前服藥。
飯前 病在胸腹以下,胃、肝、腎等臟器疾病,宜飯前服藥,這樣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。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說:“未食內虛,令毒勢易行”。飯前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。
飯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,如眩暈、頭痛、目疾、咽痛等宜飯后服藥,能使藥性上行。消食藥和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也宜飯后服用。
清晨空腹 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、滋補作用的湯藥尤其是滋補腎陽的藥物、潤腸通便藥、驅蟲藥宜晨起空腹服用。早晨人體的陽氣隨自然界陽氣而升發,在陽氣的推蕩下,可使藥力速行至病所,發揮作用。
午前 上午宜服用益氣升陽藥、發汗解表透邪藥。李東垣認為:“午前為陽之分,當發汗;午后陰之分,不當發汗。”還強調益氣升陽藥在午前服用。益氣升陽藥之所以午前服用,乃“使人陽氣易達故也。”
午后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瀉下藥(如大承氣湯)。李東垣曰:“瀉下藥乃當日巳午之后,為陰之分時下之。”(巳時即上午9時~11時,午時即上午11時~午后1時),其他醫家亦都認定瀉下藥不宜在午前服用。
睡前 鎮靜安神藥、澀精止遺藥、緩下藥等宜睡前服用,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。
頓服 頓服一般適宜于病情比較急的患者,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,稱為頓服,取急病急治之意。《千金方》載:“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兇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矣。”目前,一般的高熱性疾病、傳染性疾病、小兒急癥等亦采用頓服法。
需要注意的是,現今很多患者脾胃失和,大部分的藥都不適宜空腹服用,而在上、下午服用最好。一般藥物一天服2次,飯后1小時以上或半空腹狀態服用較好,晚上9時以后不要服藥,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及夜間睡眠。
值得重視的是,上世紀50年代在藥理學研究中出現了一門邊緣學科——時間藥理學(chronopharmacology)又稱時辰藥理學。大批醫藥學家通過大量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發現,很多藥物的作用與人們的生物節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。同一種藥物同等劑量因給藥時間不同,作用也不一樣。通過運用時間藥理學知識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,可提高藥物的療效,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。如臨床用于治療便秘的瀉下劑——大承氣湯,瀉下作用最強的是卯時(早6:00)等。都說明服用時間的重要性。
文石